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移民到國外,都覺得很辛苦。其實,對于中國人來講,適應根本不是重要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很頑強,適應能力也超強,而且我們中國人聰明,很快能融入到別的國家的文化中去。然而,他們即使是有了流利的他國語言,即使能如常和他國人交流,工作,他們還是覺得有難處,為什么?這個難處又是什么呢?
好吧,近《非你莫屬》里張紹剛與劉俐俐之間的對話,其實就可以完全證明了,這個難處在哪里。
或許張紹剛與劉俐俐之間對于某些話題是存在誤會的。這些誤會,小魚兒在此不多講,小魚兒想要講的是,其實留在國外工作或者是定居下來的朋友,他們心里也有解不開的結,那就是種族的認同。這個認同大家不要覺得很簡單,你就是中國人嘛,你干嘛非得要認同一下呢?難道你因為在他國,就成為他國的人了?好吧,可能不是這樣的簡單。
對于在國外的人來講,他們在那里努力地適應著那里的環(huán)境,那里的文化,那里的人文,那里的飲食,那里的一切一切,他都在挑戰(zhàn)著,適應著。于是,或許一年,或許兩年,他適應了,他適應了后,便覺得可以在那里生活得很好了。然而,當有一天,他突然發(fā)現(xiàn),他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外來人,而中國依然是自己的國家,依然是自己夢里想要回去的那個地方,于是,他回來了。于是,矛盾出現(xiàn)了。
什么矛盾呢?那當然又是不適應,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反向文化沖突。很奇怪,對不對?我們本來是中國人,我們本來就是生于此長于此的地道中國人,可是當某部分人在國外生活久了,卻突然發(fā)現(xiàn),不能適應自己從小生長的文化,自己不能成為這個本身以前很熟悉的環(huán)境里的一員了,怎么辦?自己不僅會因為自身帶的某種他國的氣息而被人講成是假洋鬼子,甚至自己也會給自己帶上一定的疑問,我,真的還是中國人嗎?
就如劉俐俐的幾句話,引起張紹剛的強烈反應是一樣的。其實這很正常。文化,一個人感覺不出來自己講的有什么錯,可是聽的人卻覺得,你這算什么?這本身就是你的祖國,你卻口口聲聲講中國,你真把自己當洋人了啊。事實上,他們兩個人都有誤區(qū),這可能屬于不同群體的講話習慣有所不一樣。我們甚至有些人不喜歡講漢語的時候夾雜英語是一樣的道理。而張紹剛可能正好屬于那個群體,而劉俐俐正好屬于另一個群體。因此,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是必然的。
事實上,這就是一種認知,許多在早先前在國外生活的華人都會有這方面的矛盾。就是身份的認證。
因此,許多人覺得出國在外的人好象很光鮮靚麗,其實也不盡如此。對于那些想要加入世界競爭行列的中國留學生來講,可能充滿鮮花,可能充滿荊棘,這其中會充滿許多個人的生活的得與失。有許多人在求學成功后,還是愿意回到祖國的環(huán)抱的,可是當他們從外國回來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擺在他們面前的還是坎坷,沒有鮮花。為什么?因為就是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融不到自己祖國親人的行列里了。他們的思維,或者是他們的習慣,已經(jīng)西方化了,這又得讓他們重新再次對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習慣進行適應。還有就是,嚴重的一點就是對祖國雖然有愛,但是對祖國的一些人為現(xiàn)狀感覺到不滿。畢竟,中西方還是有差距的。
他們在西方的時候,努力把自己融入到西方,因為你不進入西方的生活里,你就無法學到真實的西方知識,而一旦你進入了西方,你習慣了他們那樣的,你再次回到中國,你是有成了,可是你卻沒有了東方。你習慣了西方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甚至是他們的宗教信仰,可是,一旦有某些特殊的原因,導致你不得不回國的時候,你卻又發(fā)現(xiàn),你被東方的文化和習慣給沖擊到了。甚至你都不敢向身邊的人抱怨,你害怕他們會說你不就出了個國嘛,連自己的國家的習慣都看不下去了,連自己國家的一些缺點都忍受不了了,你真把自己當成是外國人了,你以為你是誰???
是,這是一種悲劇。我們可能回來后,沒有種族的融合問題,可是我們卻有其他方面的無法協(xié)調(diào)。
但是,雖然生活在海外,雖然習慣了海外的一切,可是對于一個龍的傳人來講,不管你以后是一個什么樣的身份,即使你成了美國重要的公眾人物,你的身體里依然流的是中國人的血液,依然依據(jù)著我們中國龍的精神。
大家如果認知到這一點,可能對于那些歸國而來的人就應該多一些寬容,畢竟,他們是回家,而不是走親戚。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