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zhèn)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xiāng)人民艱苦奮斗、保家衛(wèi)國的一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
馬降龍碉樓與村落是當時“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四個申遺點之一。位于開平市百合鎮(zhèn)。村東幾公里處有座山,像匹駿馬,叫馬山,村后這座大山像一條大蜈蚣,叫百足山。百足為龍,村民們希望以馬降龍,保一方興旺發(fā)達,就取名叫“馬降龍”(降在此讀jiang,依本地方言發(fā)音)。
馬降龍村委會一共有九條自然村,其中在景區(qū)的有五條自然村。
馬降龍大的特色就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竹林連綿不絕,四季瓜果飄香。它背靠百足山,面臨潭江水,至今保存完好的7座碉樓和8座西式別墅像一串珠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古竹修林間。
平碉樓的建筑風格和裝飾藝術更是千姿百態(tài),讓人嘆為觀止。有中國傳統(tǒng)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特別是歐洲大陸)不同時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風格,如哥特式、羅馬式等等。而大多數碉樓既有這個國家的建筑風格,又有那個。他認為,在碉樓的總體造型、建筑構件和表現手法上,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與西方建筑風格熔為一體;而西方建筑風格又有多種類型,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的葉形券拱和鐵雕、哥特時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藝運動的裝飾手法以及工業(yè)派的建筑藝術表現形式等等,都融進了開平的鄉(xiāng)土建筑之中,它不單純是某一時期某一國家某一地域建筑藝術的引進。這就是我們無法將開平碉樓和民居具體歸入某種西方建筑風格的原因所在,準確地講它應該是中外多種建筑風格“碎片”的組合,多種建筑類型相互交融的產物。中國領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堅船利炮“打”進來的,帶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開平碉樓,卻充分體現了華僑主動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注在千辛萬苦建成的碉樓上。僑鄉(xiāng)人民在建造國家的藝術特點,很難具體界定。北京大學博士后張國雄先生在《開平碉樓與民居》一文中對此作了精辟的闡述這數千座碉樓的時候,不經意地便創(chuàng)造出一種絕世藝術,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開平碉樓盡管在用材、建筑、裝飾形式上各有差異,但碉樓門窗窄小,鐵門鋼窗,頂層四邊均設有槍眼,這是共同的特色。槍眼大體上都開成長方型或“T”字型的,有的碉樓更是在頂層四角建有突出樓體的“燕子窩”,從“燕子窩”的槍眼居高臨下便可以對碉樓的上下左右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樓頂層多設有瞭望臺,不少還設有槍械、火炮、石塊、銅鐘、警報器、探照燈等防患裝置,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得到很好的保護。